就在建材業悄然復蘇之際,一則新聞給剛剛緩過神來的整個行業一記當頭悶棍。“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那天,央視財經頻道播出一條讓業界震驚的消息:深圳一些建筑工地被曝使用海砂,其中含量超標的氯離子將腐蝕鋼筋,導致建筑物壽命縮短,甚至倒塌。而大量的超標海砂正流向一些在建工地,其中不乏地標性建筑和普通住宅項目。
形成強烈的心理沖擊
盡管深圳市市長許勤當天就責成主管部門展開排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也于同日組織了60名專業檢測人員趕赴現場,對全市100多個攪拌站進行地毯式排查,但官方的這一系列表態和應對,還是對整個建材行業形成了強烈的心理沖擊。
專家認為,雖然海砂事件有著明顯的區域特征,不是全國性的,但由于建材業正經歷著歷史以來最大的市場銷售危機和轉型困局,因此,這條壞消息還是成為了向行業蔓延的“導火索”。
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主任劉南淵是這一“風暴”里的關鍵人物,從3月15日下午起,他與同事們幾乎通宵達旦地做著檢測工作。他說,事發后,檢測組在92家攪拌站抽取了165組樣品,從沙堆不同部位取樣對氯離子含量進行分析,以期獲得最客觀的結果。
3月14日到3月1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連發四道“金牌”,逐步逐級地加大了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力度。目前該局已對31家違法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作出處理,吊銷了一家企業的資質證書,責令8家企業(站點)停業整頓一年,責令6家企業(站點)停業整頓6個月以上,撤回16家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的資質證書。其中,處于“風暴中心”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混凝土供貨商之一的深圳市東大洋建材有限公司,被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出示紅牌罰出場外,也就是被吊銷資質。這也是此次海砂事件中遭受處罰最嚴厲的混凝土公司。
海砂監管有“難言之隱”
3月1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對混凝土用砂的氯離子含量實行動態監控。施工單位要對進入建筑工地的預拌混凝土氯離子含量進行現場檢測,并在預拌混凝土試塊送檢時增加氯離子含量的檢測指標。
據本報了解,早在2004年9月,建設部就發布了《關于嚴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見》,規定“海砂必須經過凈化處理,滿足要求后方可用于配制混凝土。對鋼筋混凝土,海砂中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6%。若必須使用海砂時,則應經淡水沖洗,其氯離子含量不得大于0.02%。”
那么,為什么還有人冒著風險不按規程辦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應商說,海砂比河砂便宜,是海砂用量不斷上升的原因。目前深圳的基礎建材市場,一立方米海砂的價格要比河砂低165元,高額的差價甚至“養”出了海砂的生產鏈、運輸鏈、流通鏈,在這種可怕的“產業化”作用下,對海砂的監管自然會有“難言之隱”。
1999年,臺灣發生的9·21大地震中,一批海砂樓率先倒塌。既然有前車之鑒,為什么還有一些建筑企業敢冒險使用海砂呢?廣州市混凝土行業協會會長盧寶永認為,由于受國家環保政策的影響,河砂的開采限制條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因此,材料供應商就從河砂市場轉向海砂市場,這也是近年來海砂大量涌入珠三角的主要原因。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胡建文從另一個側面談了看法。他認為,在房屋建造過程中,我國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比較完備,但在房屋建成后的檢測方面還是一個空白。由于缺少類似對海砂排查和檢測的標準,客觀上增加了監管難度。他表示,目前深圳已著手編制深圳市海砂樓排查的技術指南,相信會加快推動這方面的地方法規、技術標準的出臺。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文梓蕓認為,現在海砂之所以在市場上魚龍混雜、難辨真假,關鍵是水洗砂的生產線設備落后,流程不規范,檢測不到位。真正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海砂的生產源頭抓起,建立完備的出廠標準。只有洗砂生產加工設備符合標準規范了,產品方能合格出廠。
據了解,此次事件后,深圳將把違法提供不合格砂石、水泥的供應商列入“黑名單”,其產品不準進入深圳建筑工地和混凝土攪拌站。此外,責任單位、責任人也將被記入不誠信檔案。“但不管怎么說,建材這個行業,總不能天天亡羊補牢吧?”面對屢屢被曝光的行業質量之痛,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一位負責人憂慮地表示
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3-03-28